早期農業時代,大家生活普遍清苦,平常沒有什麼肉可以吃,只有到大拜拜或逢年過節時,才會宰殺禽畜供俸神明,這時全家人在神明的恩澤下有肉可食。現代人生活富足了,食物來源不虞匱乏,選擇安全的食物卻成了一大課題。
八八風災發生後,霧台就屬大武部落的路最慢通,98年8月的風災,直到103年7月正式的聯外吊橋才通車。幾乎5年的時間,族人不是自力修築河床便道,就是在雨季沒法修便道時搭流籠,進出非常不便。
有天一個簡單的念頭,山上土地這麼多,如果能選一塊地養個雞,讓汛期來的時候,無法對外聯繫,大家在山上不至於沒有肉可以吃,原本只是為了照顧族人的想法,讓大武放山土雞就此誕生。
打從雞隻的選種、雞苗來源、食物著實傷透腦筋,後來還是選擇以飼料為主,其他雜食為輔。不可否認地,在雞隻培育過程,不可能只單吃一種穀類或蔬菜就會長大,還包含各種胺基酸、微量元素等需求,考量各時期的營養均衡,我們還是使用大廠牌的專業獸醫師調配的配方飼料,讓雞隻吃得頭好壯壯。
雞舍所在地周遭原本就是部落的農業重地,生產小米、紅藜、地瓜、芋頭、季節蔬菜等,部落本來就沒有使用農藥化肥的習慣,如此獨立、乾淨優質的環境,讓雞隻除了飼料外,還時常有田邊穀物、牧草可以當零嘴享用。
山上環境多為野地,我們選擇較具野性、抗病力較佳的黑羽土雞,讓雞隻“適性發展”,提供一大塊田地,讓雞隻可以在樹下散步、在陽光下奔跑。充足的運動,放山土雞的肉質纖維具有緊實的咬感,且脂肪含量少。而且顧及品質,確保每隻運動空間夠大,每批飼養數量都只有幾百隻,每隻都是雞寶貝。
部落始終認為,祖先留給他們良好的天然條件,只要他們靠雙手努力耕田,上天必會賜予能夠養活自己的生計,同時與周圍環境有著相互的正向回饋。自己吃的每一餐、每一種食材,總是用心栽植、餵養出來的;我們也懷抱著一樣的心情,讓朋友們吃到的雞肉,也是我們用心照顧呵護的。
預購土雞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