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是負責任的旅遊,為了身體力行愛護地球及環境保護,我們會減少使用一次性物品,
全程通常不提供拋棄式用品及瓶裝水,需自備各種個人用品如手帕、水壺、環保碗筷、盥洗用具等。
在戶外活動時要記得穿著長袖衣物(長褲)及包覆性的鞋子,當然也別忘了戴頂帽子。
另外有些物品可以自行斟酌自備,如望遠鏡、相機、夜觀用的手電筒、個人藥品、防蚊措施等等。
活動期間請確實遵照解說員的帶領,並懷著尊敬和愛護大自然的心情,盡情享受悠靜的山林。
生態旅遊是負責任的旅遊,為了身體力行愛護地球及環境保護,我們會減少使用一次性物品,
全程通常不提供拋棄式用品及瓶裝水,需自備各種個人用品如手帕、水壺、環保碗筷、盥洗用具等。
在戶外活動時要記得穿著長袖衣物(長褲)及包覆性的鞋子,當然也別忘了戴頂帽子。
另外有些物品可以自行斟酌自備,如望遠鏡、相機、夜觀用的手電筒、個人藥品、防蚊措施等等。
活動期間請確實遵照解說員的帶領,並懷著尊敬和愛護大自然的心情,盡情享受悠靜的山林。
Think again,在大家旅途的路程中所接觸的、享受的資源背後,
隱藏了哪些環境成本-這裡真的需要這麼多建築物嗎?
上廁所洗手後的汙水到哪去了?林中小徑鋪上水泥石磚會比較好看嗎?
為什麼有些很多人走的路,都是光禿的?其實當中會遇到的問題要多得多。
在以自然地區為主的旅遊,這些問題會比在一般遊樂區更加重要。
賞花、賞鯨、賞鳥,不論主題為何,依據「生態旅遊白皮書」所列,
以當地自然體驗為旅遊重點,符合其中所說的八項原則,
才可以稱做是生態旅遊。必須要採用對環境低衝擊的活動方式,
有當地合格的解說員陪同,確保不會對野生動植物環境造成破壞,
還得要尊重當地居民的生活及隱私。
想像一下,你身在40個人的旅行團裡走在有點窄的登山道上
(當然我們並沒有批評一般觀光的意思),你在隊伍的最末端,
而解說員在隊伍的最前方,而且……他還沒有帶小蜜蜂!
(並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副金嗓)你覺得你能聽到他說了什麼嗎?
你能看到他指著路旁的一朵野花說,
在國際生態旅遊協會(The Ecotourism Society)及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定義中,
認定生態旅遊應該維護當地居民的福祉,聘用在地解說員可以為當地創造就業的機會,
增加當地的經濟流動,帶起壯年返鄉的契機。
在我國「生態旅遊白皮書」中的八項原則中,
在第六項也有提到“必須聘用瞭解當地自然文化之解說員”,
這個問題的答案得要回到乘載量限制。
一來我們必須確定當天有人力可以提供最好的服務,
二來食宿的房間與食材等需要依人數提前準備,
(社區居民沒有太大的經濟能力去弄出一個現代化倉儲,那樣太不經濟)
最後我們因預約資料得以注意在某個時段內的進入人數是否已達當初設定的承載量上限。
當然一方面服務人力的提供來自當地居民是一點,他們偶爾也有自己的事得忙。
然而更重要的是環境承受人為干擾(是的,連你走在路上發出的腳步聲都算)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為了維護環境品質,把這裡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各位,
也讓這些動植物居民(做個好客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就是尊重主人)有休息的時間,
我們希望某個時段內進入的人數別太多,這樣才能讓各位享受到最好的環境及服務品質。
我國行政院觀光局在「生態旅遊白皮書」中提出了生態旅遊辨別的8項原則:
(一)必須採用低環境衝擊之營宿與休閒活動方式。
(二)必須限制到此區域之遊客量(不論是團體大小或參觀團體數目)。
(三)必須支持當地的自然資源與人文保育工作。
(四)必須儘量使用當地居民之服務與載具。
生態旅遊,單純就字面意義可解釋為一種觀察動植物生態、
自然環境的旅遊方式,也可詮釋為具有生態觀念、增進生態保育的遊憩行為。
國際生態旅遊協會(The Ecotourism Society)及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
明確的將生態旅遊定義為:「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顧及環境保育,並維護地方住民的福利」。
而我國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在綜合了國內、外學者的意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