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曾經遍地蛙鳴的鵝鑾鼻「水蛙窟」,卅年前因為開路及人為破壞,導致水源逐漸枯竭,只剩黃土一片,蛙類數量及種類也大大減少。為恢復水蛙窟昔日「處處聞蛙鳴」盛況,墾丁國家公園決定與社區合作重新復育,首先引進水源營造生物棲地與自然生態溼地,並在周邊栽植銅錢草、彎形藺等水生植物,將成為墾丁生態旅遊新景點。

 早年放牧地 溺斃事件水源乾涸

 水蛙窟臨近龍磐公園,位於鵝鑾鼻公園與風吹砂之間,東眺太平洋西望大尖山,景色優美。早年因水源豐沛,蛙類種類繁多,每當夏夜或雨後,一片蛙鳴不絕於耳,故名「水蛙窟」。

 墾管處打造生態溼地 蛙鳴可期

 當地老一輩表示,早年這個地方是放牧水牛好地點,水深及胸青草豐美,蝶螢翩舞蟲鳴鳥叫,恍若世外桃源。鵝鑾里長朱吉普也說,小時候他們常拿釣竿到水蛙窟釣青蛙,在那貧困的年代,這可是讓人垂涎美味及蛋白質最佳補給品。

 但在民國六十幾年,有一國中生不幸在該地溺斃後,水源就逐漸乾涸,村民都說是受到詛咒;民國六十八年台廿六線佳鵝公路開闢情況每下愈況,最後水塘幾乎消失,只剩黃沙枯草遍地,嘓嘓水蛙聲也幾不復存。

 墾管處回復水蛙窟原本風貌,將該地列入「生態旅遊策略聯盟計畫」,首先引進水源營造生物棲地與自然生態溼地,並在周邊栽植銅錢草、彎形藺等水生植物,預計明年夏天即能吸引青蛙重返生活。

 同時,也與屏科大陳美惠老師團隊合作開發當地生態旅遊,包括凝聚社區共識、規畫生態旅遊路線、訓練在地解說志工等,將來遊客在志工引領下除可認識各種青蛙,也可聆聽牠們合鳴譜成的天籟。

=======================================================

當時做這個棲地復原工程時

原po我整個曬成黑肉人乾

每天從早上八點開始曬到下午五六點

從一整片的草原

變成滾滾的黃沙土

再鋪上一層黏土層

最後下雨積成一個生態水池

種植原生種的水生植物

慢慢的

梅花鹿來喝水了

慢慢的

青蛙出現了

慢慢的

水池中出現了小蝌蚪跟水生昆蟲

慢慢的

許多水鳥開始來這裡覓食

看到原本單調的草原變成豐富的濕地生態系

真的感動到快要掉淚...


當地的居民們從本來觀望的態度變成支持

從一開始的冷眼旁觀變成熱心的關心池邊資源情況

我想我們做的事情對他們來說

也是很有意義的


希望這個水池除了棲地復育以外

可以帶給這個社區更多嶄新的希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青蛙 水生植物 墾丁
    全站熱搜

    社區林業研究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