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環境資訊中心)農地裡闢溼地 營造人鳥樂活園區

本報2013年3月5日花蓮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包圍在中央山脈以及海岸山脈群山中的「富興里拔哈生態農場」,農地中出現一座池塘,池邊數十株輪繖草迎風搖曳,水池中兩座浮島,引自水圳的水,細細流入預挖的坑洞中,一群人赤著腳站在水坑的邊緣踩踏,利用人力將土地夯實。由林務局花蓮林管處主辦的生態工作假期,吸引數十位民眾腳踏實地營造這片棲地,讓候鳥也能來拜訪花東縱谷平原,分享豐富的自然資源。

由前一梯次生態工作假期志工與族人一起完成的達魯岸,掛起了「里拔哈生態農場」的招牌,譯音自LiPaHak,是阿美語快樂的意思。

工作假期前幾天,富興生態農場專案負責人賴萌宏已經先讓機具挖出一個坑洞,再把挖出來的土方集中成為大小兩座浮島,接著拉管線,將興泉圳上游的馬蘭鉤溪水引進坑洞中,完成農田中的小小濕地。

2月28日這天來自屏東科技大學社區林業研究室20多位師生一起加入踩濕地的行列,加上生態工作假期的成員,30多個人手拉著手,排成一列,一步一腳印,將整個坑洞底部踩踏過一次。透過踩踏擾動水裡的泥沙,砂土沉降後將坑洞底部的空隙填滿,使之密實,可減少水往下滲的速度,工作人員稱之為「晶化」。

低溫也擋不住一時興起的玩心,幾位成員們痛快地玩起泥巴戰。

提到農地中的溼地,賴萌宏說,今年冬天觀察到社區裡面一塊休耕、蓄水的田裡,小小約一分地,擠滿了20幾隻的高蹺鴴覓食棲息,即使田地離住家的距離100公尺不到,仍提供水鳥棲息地。這讓他注意到,縱谷一帶可供冬候鳥停歇休息的棲地十分有限,從鯉魚潭到大坡池之間幾乎都沒有適合的棲地,而鯉魚潭及大坡池都是深水池;另一方面馬太鞍溼地陸化現象未處理,幾乎看不到池面,水鳥難以利用。

沿途雖有水田,不過使用農藥的田地並不適合提供食源。為此,賴萌宏認為應能於生態農場為候鳥創造一片棲息之地,於是請教東華大學的學者,展開這項濕地棲地營造的計畫,也提供民眾欣賞冬候鳥的機會。

得利於當地的黏土層,水不易穿透的特性,因此只須將土夯實,不需再鋪防水布。賴萌宏認為,防水布可能阻絕水往下滲透,違反此地原可使雨水下滲的功能。

上午踩踏完溼地,緊接著下午是在溼地邊種植輪繖草。輪繖草是從社區水圳公園移植過來的,賴萌宏說,輪繖草屬於高莖植物,無論葉片、莖幹,鳥、昆蟲都可以利用。此外,他也計畫採收野生的輪繖草製作編織品。

完成溼地營造之後,除了希望增加候鳥棲地,也在維持人鳥距離之餘,讓人有機會一睹水鳥風采。工作假期的成員一夥人利用從富興步道砍伐的竹子,綁成一面觀鳥牆,族人工作之餘,可透過這道屏風賞鳥,也做為未來鳥類調查的監測點。

賴萌宏說,生態農場充滿實驗精神,一方面增加人與野生動物接近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觀察農民能忍受野生動物造成的農損極限,以及野生動物飲食習慣,做為未來生態補償以及防治的參考依據。例如,環頸雉喜愛吃約20公分長的玉米苗的嫩莖,因此他們將考慮讓玉米培苗超過30公分再移到田裡種植,環頸雉就會選擇其他的植物來吃。

此處在花蓮林管處規劃中,屬於樂活休閒區,希望能提供健康無毒的農業體驗以及以人工滯洪池提供生態服務,透過與富興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招收生態工作假期的志工,一步一步建構出豐富的生態棲地,也為保護區的共同治理跨出一大步。

網址:http://e-info.org.tw/node/84147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社區林業研究室 的頭像
    社區林業研究室

    屏科大社區林業研究室

    社區林業研究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