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游新聞市集) 港口村居民化身生態尖兵,守護台灣「紅螃蟹」之鄉
文/ 上下游實習記者鄭群騰 on 2014 年 08 月 26 日
「甚麼?煮熟的螃蟹在走路耶!」其實這不是煮熟的螃蟹,而是有著紅色外貌的中型仿相手蟹,來到恆春半島南端的港口村落,能輕易的看到這令人驚奇的景觀。恆春半島的陸蟹多樣性居全球之冠,在小小的範圍內有46種陸蟹,占台灣陸蟹種類的八成,未確認分類的還有十種以上。
居民有感獵捕與環境因素導致陸蟹數量大幅下降,紛紛投入解說員行列,除自發性監測陸蟹數量,也兼做解說導覽,結合港口茶園體驗與黑豆腐DIY行程,要帶遊客認識台灣珍貴的生態寶藏,原來就藏在我們生活的周遭環境當中。
小小港口村,隱藏生態守護尖兵
屏東南端墾丁的佳樂水風景區,原名為佳洛水(閩南語瀑布之意),擁有美麗的瀑布與海岸景觀,經過前總統蔣經國先生取「安和樂利」之意而改名為佳樂水,並將無名之瀑布命名為「山海瀑」,從此聲名大噪,往來遊客絡繹不絕。
但鮮少人注意到,佳樂水風景區旁有個名為港口村的小村落,白天時,居民們有著各自的職業,像是村長、小吃店老闆、消防員、餐廳業者等等;但一到晚上,換上解說員制服,搖身一變成為守護地方的生態大使。在定期的陸蟹監測活動中若有遊客預約,便會帶著遊客走下港口溪出海口的海岸,除監測陸蟹數量,也帶領遊客觀察、體驗恆春半島引以為傲的陸蟹生態。
以生態為本的導覽方式
順著手電筒的燈光,紅通通的中型仿相手蟹、金黃色的黃灰澤蟹,甚至躲在洞裡,體型較大的兇狠圓軸蟹,都難逃解說員銳利的搜尋,讓遊客得以一見牠們的芳蹤。
解說過程中解說員也提醒不要用手電筒長照這些陸蟹,除非必要,也不會動手抓起牠們,盡可能用不干擾牠們的方式進行觀察,為來訪的遊客做了良好的示範。
港口社區大約一年半前開始經營生態旅遊,以村長為首,其他社區居民陸續加入解說員的培訓,原本對生態一竅不通的他們,透過課程才發現原來自己的環境周遭隱藏這麼多寶藏。
「我們小時候的遊戲就是出來抓螃蟹,在海邊追著螃蟹跑,但即使是這樣,也是上了課之後才知道原來螃蟹有這麼多種」社區解說員朱俞函說。
人為獵捕為主因,紅色螃蟹快速消失中
「大約三十幾年前,港口溪口這邊有非常多的中型仿相手蟹,可說是『蟹滿為患』,但近年數量逐漸下滑,已不像過去這麼多了。港口村村長、同時也是屏東縣滿州鄉港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秀蘭說。
根據劉烘昌博士的調查,從港口溪出海口到上游離海四公里處,都可看見中型仿相手蟹,族群數量估計近一百萬隻,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型仿相手蟹族群。
但因其紅色外表,與生長在澳洲聖誕島,俗稱「聖誕蟹」的紅地蟹外貌相似,與另外金黃色外表,俗稱「黃金蟹」的黃灰澤蟹,在寵物店有數十至數百元的價格,是盜獵者們的首要目標。現在中型仿相手蟹的數量大約只剩下原本的一成,劉烘昌認為,人為獵捕是中型仿相手蟹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而居民在巡守過程中,也常常遇見違法獵捕的盜獵者,即便通報國家公園警察,按照罰則,也只有三千元的罰緩,對遏止盜獵並沒有太大成效。
維護生態,進行總量管制
港口村村長楊秀蘭是社區轉型生態旅遊的核心人物(攝影/鄭群騰)
雖然社區的生態旅遊正在起步階段,需要更多的遊客進入,但在拓展客源的同時,社區依舊定下「一天不超過80人」的總量管制標準,為的就是不讓珍貴的生態資產受到破壞。
然而,除了盜獵者,和其他進行生態旅遊的社區一樣,不遵守環境友善原則的外來解說員也是港口社區居民維護生態的一大困擾。
「有些外地的解說員認為這是公共空間,隨意帶遊客進出。進來也沒關係,但有些人還帶著水桶和網子,為的就是要抓螃蟹起來讓遊客看,」朱俞函說。
另外楊秀蘭也憤慨的說「像是二級保育類的津田氏大頭竹節蟲,他的特色是只要受到威脅就會噴出汁液,但會消耗大量體力。有些解說員會故意去抓牠,就是要讓遊客看到牠噴出汁液的樣子。」言談之間可見社區居民對生態的愛護之情。
目前港口社區採取溝通的方式為主,希望與遊客、外地解說員們取得共識,讓友善生態的旅遊方式和觀念能獲得更多人的認同和實踐。
結合文化體驗推動生態旅遊,盼增加就業機會、保護家鄉環境
港口社區的解說員原本對生態漠不關心,在解說培訓的過程中逐漸領悟家鄉生態的豐富與寶貴,加上看見與自己一同長大的環境不斷改變,居民們開始投入生態環境的守護。
除了陸蟹監測與解說,港口社區還結合恆春三寶之一的港口茶體驗與黑豆腐DIY,不僅讓遊客發現恆春的生態之美,也一併體驗港口社區的人文之美。而生態旅遊的收入扣掉解說員的成本後也會成為社區的公基金,投入社區公益及生態保育的用途。
談到港口社區的下一步,楊秀蘭說,社區有很多沒有穩定工作的年輕人,希望他們能一起投入,既能有穩定收入,也能一同保護家鄉的環境,創造一個新的產業鏈。
現在港口村的居民仍在觀望,到底生態旅遊能為社區帶來多少的幫助和改變,但楊秀蘭相信,在解說員們的熱心與團結下,能讓更多遊客了解恆春的陸蟹生態、港口之美,進而保護這從小陪伴他們長大的,台灣的紅螃蟹之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