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生態旅遊的經營,社頂部落利用解說服務收益的回饋金,建造屬於大家的部落廚房,期望能提供更多元的服務來滿足遊客的需求。
部落餐點方面之前往往都是以辦桌式為主,桌上有滿滿的菜色,這次改採用Buffet,客人要吃多少就裝多少,一點也不浪費,餐桌上每一道菜色都五顏六色,不再只是單一的綠色,有用其他的材料加以點綴,使餐點更加得垂涎欲滴。
今天花蓮林管處參訪團來到部落新成立的廚房用餐,晚飯的時間快到了,在餐桌上,餐點已經準備好了,就等飢腸轆轆的貴賓們來此大快朵頤。
菜色一:過貓(過溝菜蕨)+番茄和香菇
往往看到一般的炒過貓,就只有單單的綠色,此菜餚加入了番茄和香菇做為點綴,就好比在野外香菇從草地生長出來,富有生命力,更讓人覺得食慾全開。
菜色二:蒜味野莧
社頂居民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會在居家周邊尋得野莧菜做為食材,料理方式則是單純的炒過外加蒜頭增添風味,因此這道菜餚可說是社頂標準家常菜
菜色三:南瓜炒米粉
這道南瓜米粉看起色澤飽滿,不要感覺只是炒米粉,一點都不起眼,往往不起眼的才是最厲害,米粉吃來不會乾乾的,是富有水份的,加上南瓜及其他的配料一起炒,呈現出黃澄澄的色彩,外加重點這一盤米粉是社區理事長-周光復先生的精心傑作
菜色四:紫米椰奶
如果不經過介紹,會覺得那是什麼東西?黑黑的,其實它是養生的食材紫米,另外加上椰奶,不單只是增添風味還增加美觀,它不再只有黑黑的色彩,是用一種黑白色的對比顏色,更加顯眼,如果覺得椰奶不夠多,可以自己添加喔!
菜色五:山豬肉
早期在地原住民會到山上獵山豬,不過現在則改用圈養的方式。乾煎的山豬肉加上恆春地區的特產洋蔥,搭配一起吃下則可減少油膩感,再灑上黑胡椒粒,使肉的口感有加乘的效果。
不要聽到有辣椒就以為它會辣,這是一道不會辣的菜色,現在正值飛魚的產季,食材使用飛魚乾富有鹹味加上青辣椒,口感十足,不過飛魚有刺,食用時須小心注意。
菜色七:小米香腸
一般市售的香腸中指放絞肉,不過此道香腸不只有絞肉,有小米還有花生喔!並且用煎的方式烹飪,並且灑上香草植物-迷迭香,有一種中西合併的感覺。
菜色八:恆春吉拿富
配合現在人不喜歡吃得太油膩,改良傳統的原住民佳餚-吉拿富,不同以往使用三層肉,裡面所包的內餡是絞肉,吃起來較爽口,也因為當地的葉子不夠大,所以包覆方式改用折疊,因此變成扁形,體積也較小,更方便讓客人食用。
菜色九:炸物-瓠瓜、南瓜、芋頭
這三種食材是早期居民會進行種植的作物,將它們炸過,分別與三種不同風味的醬汁一同沾附風味更加,並且使食材不因油炸顯得特別的油膩,這皆醬汁由主廚精心特調的喔!
湯:海菜豆腐湯
海菜為當地沿海附近的產物,居民前往海邊採取,深綠色的海菜而不是紫菜喔!加入豆腐一起入湯,湯顯得清淡,但不會無味,以解晚餐菜餚的油膩,並且調和了口中的味道。
花蓮林管處的處長,參與遊程,正在取餐中~
處長完全沒有架子,在參與遊程與學員同車,一起交談、分享經驗
其他學員取餐情況
目前部落廚房這邊採用預約制,由於現在掌廚是我們新一任的解說員潘一美大姐和周玉惠大姐兩位,她們無法整日待在社頂,人手有些許不足,不過在未來會教授社區的媽媽們,讓社區媽媽展現廚藝,屆時就能更加服務更多遊客。而菜色的部分,目前則由潘一美大姐和周玉惠大姐兩位負責研發,之後會經由比賽、課程來發掘社區媽媽的私房菜,進而製作食譜,只要社區居民有興趣都可以來學習,完全不會藏私喔!
你餓了嗎?你想要來品嘗看看嗎?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事先接洽社頂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進行預約,就可以吃到滿桌的佳餚。洽詢電話:08-886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