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時】講義英雄/楊懿如的青蛙夢

2015-03-31 201504

楊懿如提供 劉安美採訪 

她期待透過全臺各地的志工培養,建構出完整的生態監測網

p152-154.jpg   

前往臺中都會公園帶領解說 

「我在三芝出生,媽媽是衛生所護士。小時候我宿舍後方就是田,馬路沒鋪柏油,院子裏還有芭樂樹。每天早上,我就在打穀機的聲響中醒來。放學後,書包一丟,就和朋友一起去田裏抓青蛙,到溪裏玩石頭。青蛙就是我的童年玩伴,直到現在,我在帶活動、或是做網站時,常常讓自己回到童年時的那種心境,」致力於研究蛙類三十年、現在正推廣蛙類保育的楊懿如,在接受講義採訪時,一邊回憶兒時那絢爛色彩,一邊微笑說道。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生長在一個『剛剛好』的年代。」楊懿如表示,不僅因為在大自然中成長,進入小學就讀時,又正好開始實施九年國教,「當時民風純樸,開始重視教育,比起早一輩,我們能夠享受到更良好、專業的師資,又不需要補習,也不像現在這般步調過於快速。」楊懿如說:「現代大家常追求『森林小學』、『田園樂』,是我小學每天理所當然的生活。」 

楊懿如考上臺大動物系時,正好是臺灣轉型成工業社會後,開始注重環保意識的年代。「當時有很多老師從國外帶回環境保育的觀念,例如林曜松老師、呂光洋老師,以及兩棲爬蟲類專家的王慶讓老師。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幸運,受到這麼多知識淵博的老師指導。」一九八九年,臺灣制定《野生動物保育法》,楊懿如也是那時在學術之路上正式和蛙類結緣。 

「其實我一開始並沒有特別喜歡青蛙,而是每種動物都喜歡,」楊懿如笑著說,當時她成為大學同學李鵬翔的助手,開始接觸臺北樹蛙,兩人常常一起去木柵觀察,「他很喜歡攝影,也多虧他的精彩照片,讓我現在推廣蛙類保育時的簡報、文宣內容生動有趣許多。」李鵬翔引領楊懿如進入蛙類世界,並和楊懿如相戀、結婚,一九九八年共同出版《賞蛙圖鑑:臺灣蛙類野外觀察指南》一書,到現在兩人仍持續研究蛙類。 

特別喜歡臺北樹蛙的楊懿如,九年代加入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和先生一起架設「青蛙學堂」網站。一九九八年,楊懿如進入花蓮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任教,又在三年後擔任臺北科學教育展覽組主任,進行生態保育志工培訓,帶領營隊認識大自然,同時接觸中小學科學教育,後來成為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在寫教案的同時,我感受到人文素養的重要,這也是臺灣研究科學的人較為欠缺的部分,」楊懿如認為,「『讓民眾知道』,是身為學者的使命。」因此,楊懿如在二○○七年提出「發現後山:蛙蛙世界」,入選國科會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並從二年開始,結合網路與社群分享的力量,逐步建立「臺灣兩棲類保育網」,統整蛙類的教學、調查、情報、影像……等資訊,透過活動結合志工、教師、民眾,產生學習、研究與保育的功能。 

楊懿如坦言,現在與夥伴最重要的工作是培養在地的保育志工,以長期監測兩棲生態變化。目前已有兩百多個志工團隊,一千多名個人志工,包含保育團體、學校,還有許多親子檔一同報名,志工散落全臺各地,以建構完整的監測網。如調查時發現棲地變遷、外來種、畸形蛙……等狀況,可立即透過「臺灣兩棲類保育網」通報,以進行更深入的分析調查。楊懿如舉例,宜蘭雙連埤蛙類物種豐富,二○○九年監測共十七種,但從二年逐年下降,隔年只剩十一種。經過實地勘察,發現當地於二年進行馬路拓寬工程,因而干擾棲地與生態。志工們於是協助青蛙搬家到附近棲地。二一二年初工程結束,同年年底青蛙已陸續回到原棲地,二一三年竟監測到二十一種,令人振奮。「這是個成功案例,也讓我們知道,有人為就有破壞,只要給大自然休養生息的機會,物種就會回來,」楊懿如感慨地說。 

「臺灣兩棲類保育網」每年於十二月舉辦志工大會,並公布該年樣區的調查報告,不僅讓志工交流,也看到辛苦調查的成果,如同撒下的種子繼續開花結果。一路走來,楊懿如一直多方嘗試各項推廣蛙類保育的管道,如APP應用程式、行動載具、電子書、雲端功能……等,「我相信方法不會只有一種。」 

對楊懿如而言,大自然就是一本書,由傳授知識的長者帶領她逐步閱讀,而現在的她,也想盡力守護這本珍貴不已的書籍。「保育蛙類不能只仰賴學者,我們自己就有改變的能力,『自己的青蛙自己救』,」楊懿如說,大自然需要每個人去認識、關心、呵護。「有蛙鳴,就等於有棲地。」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楊懿如的道路上始終伴隨著一片清脆悅耳的蛙鳴。

講義英雄的人生觀

請為幸福下個定義

一步一腳印,踏實努力,並得到眾人的支持,讓理想和夢想得以實現,就會很幸福。 

請說出你最景仰的人

我從小就很敬佩居禮夫人,立志要成為像她那樣堅持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學家。四十歲以後,我也非常景仰珍‧古德,她致力於動物保育的那股「溫柔的力量」可以感染很多人,這也是我現在希望能夠做到的。 

你至今遇到最大的挫折是什麼?如何克服?

很多民眾對於生態保育觀念錯誤,導致外來種蛙類入侵,造成生態浩劫。也有些人認為保育蛙類是學者和志工的事,其實並非如此,每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能力。如何讓大家建立正確觀念,還需要我們努力。 

你認為人生最有價值的事物是什麼?

我認為是人與人之間的信賴與互相合作,彼此無私奉獻自己的智慧,集合眾人的力量完成一件事。在現代社會中,這份信賴變得愈來愈難能可貴了。 

你還有什麼理想未實現?

我希望能成立一個兩棲保育的基金會,可以支援更多志工夥伴,更重要的是能夠支援年輕的學者,讓知識不只局限在學術領域,更進一步實際保護我們的環境。 

你認為講義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講義給人的感覺很溫馨,兼具感性與知性,而且充滿正向的能量,閱讀後會受到激勵,從中獲得力量。

 

arrow
arrow

    社區林業研究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