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新聞網) 德文生態旅遊,找回自己部落的感覺!

/鄭淳毅 on 一月 6, 2013 

周日上午的晴光裡,三地門鄉德文村的族人帶領著遊客在村口的大雀榕下站定,面對著群山和薄霧,講解部落的由來與遷徙故事,隨後也帶領客人行走獵徑,由部落的老人家示範過去如何搭設陷阱。德文從日本時代就種植咖啡,族人也搬出杵臼、炒鍋,讓客人體驗沒有機械的時候,如何以土法將咖啡豆脫殼、炒香。德文部落生態之旅一日遊的行程,就在悠閒的步調中度過。現場咖啡香四溢,遊客和部落的主人們自在的談笑、交流。

過去參與過類似遊程的遊客陳先生,這次再度揪團帶親友一起來玩,他說:「我自己就是屏東人,也來過三地門,但是如果不是有人帶,也不會進到這裡(部落),用這麼深入的方式。我覺得很不錯,所以這次找朋友一起上來!」

災後德文社區與地磨兒協會、屏科大社區林業研究室合作的生態旅遊產業,帶遊客深入部落的獵徑、步道,每一個遊程都經過細心評估規劃。

生態旅遊,八八之後的產業發展機會

三地門鄉的德文村,包含排灣、魯凱族群,總共四個部落,過去就有豐富的生態、人文資產,家家戶戶都種植咖啡,一直希望藉由這些特色,發展屬於自己的部落產業。儘管過去的台24線遊人如織,但這樣的熱鬧只留在風景區,外人少有機會進入部落一探究竟。而族人因為生計,多半得到平地工作,年輕人口外移。八八之後,德文村聯外道路不佳、部分地區被認為不安全,少數族人因而遷居永久屋,但大部分的村民,仍決定留在原地重建。

但面對自然環境的變動,原地重建應該怎麼走?部落在與屏科大社區林業研究室陳美惠老師的團隊接觸之際,發現陳美惠團隊推廣的生態旅遊,恰是適合部落的方式,雙方展開合作。在陳美惠團隊而言,推廣生態旅遊的初衷,是保育自然環境的心願。陳美惠在分享推廣經驗時表示,她致力於生態工作,但也發現保育不能只談環境,忽略居民的生計,才想到與社區合作,經營深度旅遊。「部落很努力的去保存(自然生態),那因為他們的努力保存,也可以由我們(遊客)去支持,得到一些回饋。」

在部落而言,居民則將經營生態旅遊,當成災後部落產業的契機。面對災後部分族人遷離、聯外道路時好時壞、每年豪大雨就必須撤村等狀況,這些環境變化連帶影響族人生活的穩定度。過去一直沒有在地產業的部落,也盼利用災後重建的機會,發展真正能夠協助到族人的產業。三年來,努力進行人員培力,就等著路況復元,可以開門迎接遊客。

遊客體驗以土法為咖啡脫殼。以杵臼、篩子為咖啡去殼的方式,喚起長輩遊人幼時的務農記憶,直說:「我們小時候種稻子嘛用過!」小朋友則倍感好奇,躍躍欲試。

「找回自己個性的感覺」

三年來,參與培力計畫的族人要學習導覽的知識、技巧,要定期考試,也要輪流擔任導覽解說、努力練習。不少族人都表示,有別於過去的短期工作,或單純付出勞力,這樣的工作讓他們有穩定的薪水,又可以不斷學習新東西,別有意義。

「我們(導覽人員)要考試,接客人的時候也要輪流,強迫每個人都要輪到、要練習。」族人也表示,從一開始的生疏、害羞,漸漸學習怎麼接待客人。這次的行程輪到年輕族人家董婕擔任導覽,儘管解說過程熟練流暢,看不出是初次上陣,但等到導覽結束,她私下才不好意思的笑說:「這是我的第一次導覽,之前考試有考過啦!沒有真的導覽過。」

除了生態旅遊的部分需要學習,培力人員也用利用山上天然的好水土好環境,栽種有機蔬菜。除了在各種活動時擺攤販售,增加一些收入,這些本地鮮採的蔬菜,也是準備生態旅遊風味餐時,招待客人的最佳食材。

家董婕敘述,自己曾在待過美容院,後來回來做居家關懷工作,部落發展災後產業需要年輕人力,她也就加入了培力計畫。培力經過磨合的過程,從一開始多為長輩參與,現在也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參加,老人家們笑說:「我從來沒有跟這麼多年輕人一起工作過。因為以前年輕人都在外面嘛!」

對此,家董婕也笑說:「我也從來沒跟這麼多老人家一起工作過啊!」培力的過程中,無形中創造不同世代一起工作的環境,彼此也能互補。「像接客人的時候,老人家就會說看我們怎麼做,可能因為他們不太會說國語,不好意思站在前面。但是種菜的時候,當然是看他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啦!」團隊之間除了互補,也因為都是自己族人,工作之餘可以說說笑笑,合作起來也有默契。

談起在這裡工作的心得,「比較有興趣的話,是種菜,因為是以前沒有做過的;然後是可以接客人,跟不同的人認識。」家董婕說,「以前在美容院也是接待客人,但是在這邊,是可以按照我們自己的方式。怎麼說呢,好像就是比較找回自己個性的感覺啦!」

協助部落產業的一位德文族人曾表示,看到現在長治百合永久屋的族人,由縣政府在輔導共同種植紅龍果做為經濟來源,也讓他思考產業重建的意義。「現在種紅龍果,不知道那是什麼?我常常經過那邊,就會去看一看,可是我總是在想,那是什麼?他們就負責種出來,然後縣政府幫他們賣,就算他們都賣出去了,那最後得到的是什麼呢?」產業重建除了現實層面的經濟、生計問題,德文村也在摸索著,什麼樣的工作可以扎根在部落?什麼樣的方式對族人會更有意義?

陳美惠老師曾分享自己在部落推展生態旅遊的經驗:「我來到部落做生態旅遊之後,我都覺得不能教部落什麼,因為各種人才都有,會唱歌的、會煮菜的、什麼樣的都有,人才太多了!是過去的工作不適合他們,拿到工廠去做工這樣的方式不適合他們。」她認為,推動生態旅遊其實也是社區營造的過程,社區與人的營造若能夠成功,才能將人夠留在部落,做發揮自己才能的工作。

石材搭建簡易廚房,族人現場以柴火烹煮風味餐饗客,使用的食材有許多來自部落的有機農場。

分享與交流的深度之旅

德文村經過三年的培力,終於在今年聯外道路逐漸完善後,開門迎客,與大家分享三年努力經營的成果。同時,族人也坦言,大家都還在邊做邊調整方向,努力改善得更好。此外,也還有聯外道路不穩定的外在因素,影響重建的腳步。但村民的努力、與遊客分享交流的誠意,也獲得初步的肯定。

接洽此次行程的導遊表示,他們接洽了很多部落深度旅遊行程,參加過的遊客,出現不少回頭客。「尤其是現在很多客人,碰到部落的歷史文化,也會希望認識。尤其是像退休的老師們,他們都會坐下來聽、還會問問題,他們會認為來到部落,就是想要聽聽你這邊的特色。」

過去參與過類似遊程的遊客陳先生,這次再度揪團帶親友一起來玩,他說:「我自己就是屏東人,也來過三地門,但是如果不是有人帶,也不會進到這裡(部落),用這麼深入的方式。我覺得很不錯,所以這次找朋友一起上來!」

村口的大雀榕是入村的象徵,許多部落的遷徙和歷史故事也都以此為起點,分享給客人。

網址:http://www.88news.org/?p=21125

arrow
arrow

    社區林業研究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