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歐斯陸賞鯨鯊 不必碰運氣

2015年03月21日  黃佳琳
baka00_p_01_02.jpg  
歐斯陸海岸海天一色,美得像畫!(陳君瑋攝)
baka00_p_01_03.jpg  
搭乘螃蟹船出海,玩累了,船員立刻變身按摩師,服務很周到。(陳君瑋攝)
baka00_p_01_04.jpg  
卡兒哈甘島紀念品有特色,融入當地生態。(陳君瑋攝)

與鯊同游大海一點也不可怕!鯨鯊雖然是鯊魚,又是海中最大的魚類,動輒跟一台公車一樣大,但個性非常溫馴,不會吃人,平常在海中難得一見,但現在在菲律賓歐斯陸Oslob,幾乎每天上午都能看到他們,全球首創野外鯨鯊餵食秀,讓人親易接近「海中溫柔的巨人」。

鯨鯊是高度洄游性魚類,居無定所,平常是獨行俠,優游在茫茫大海中,所以要在大自然中遇到他,簡直跟看到流星一樣難,但歐斯陸幾乎是賞鯨鯊保證班!從宿霧前往歐斯陸單趟車程約3小時,原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但從2011年起,靠著鯨鯊賺進大把觀光財。

靠鯨鯊生態旅遊歐斯陸賺觀光財

漁民餵食引誘,讓這裡鯨鯊目擊率超高,因此湧進來自全球各地的觀光客,到此浮潛或潛水與鯊共游,不會游泳也可以坐螃蟹船在海中賞鯨鯊,以前海邊沒人要的土地,現在都被買下或租去做度假村。台灣海洋大學鯊魚永續研究中心研究員徐華遜研究鯨鯊十年,也曾到此考察,他說,現在歐斯陸的漁民不再捕漁,全靠鯨鯊生態旅遊維生。

平常在野外要看到一條鯨鯊就很困難,但這裡有時會有3條以上,他們張開像刈包一樣的大嘴巴,如吸塵器般大量吸入海水,身體直立攝食,但吃進嘴裡的,卻是海中最小的浮游生物例如磷蝦。大嘴旁鑲著兩顆小小的眼睛,長相非常有喜感,看到他們游在餵食船邊,討食的模樣,就像寵物貓狗在撒嬌一樣,萌到不行!

為了保護海中搖錢樹,當地政府也定了許多規則,行前會介紹鯨鯊特性和賞鯊守則,不能擦防曬油,因為鯨鯊全程一直張大嘴吃東西,若是吃進化學物質就不好了。也不給蛙鞋穿,以免遊客踢到他們,用手觸摸當然更是絕對不行!雖然下水前,業者一再宣導要距離鯨鯊4公尺,但因為鯨鯊就游在餵食船和遊客船中間,距離常不夠大,鯨鯊游過來尾鰭一不小心就會掃到遊客,引起一陣驚呼。

鯨鯊是鯊不是鯨

花了大把鈔票飛出國看鯨鯊,當然不能只是看熱鬧,還要看門道,這是親子了解大型海洋生物的好機會。鯨鯊為什麼是鯊魚,不是鯨魚呢?尾鰭就是很好分辨的特色!鯨魚是哺乳類,尾鰭是水平上下擺動,跟人類一樣用肺呼吸,所以得定時浮出水面換氣,否則會在海裡淹死。鯊魚則是魚類,用鰓呼吸,鯨鯊臉兩側有大大的鰓裂,尾鰭則呈垂直狀,在海裡看著鯨鯊左右甩尾,姿態優雅極了!

鯨鯊也有「海中星星」之稱,因為身上無數的白色小斑點,在陽光照射下,就像星星一樣閃閃發亮。而他們身上的斑紋,就像人的指紋一樣,每一隻都不同,所以有國際組織成立網站(www.whaleshark.org),讓遊客上傳鯨鯊照片,協助研究,因為這些海中獨行俠實在太難見到,需要全球遊客當線民,回報鯨鯊出沒消息,遊客也能知道自己看到的鯨鯊是否則被人拍過、曾洄游到哪等,很具教育意義。

因為鯨鯊肌肉如豆腐般雪白,因此又有「豆腐鯊」之稱。其實台灣也在鯨鯊的洄游路線上,他們傻呼呼的不怕人,還會靠近漁船,所以台灣漁民又叫他「大憨鯊」,早期是幫漁民找魚的好幫手,但後來魚少、魚翅興,大憨鯊反成被捕的魚類,幸好台灣終於在2008年下令禁捕,徐華遜說,但數量已少了很多,1997年每年可以捕到300尾左右,現在每年路過大概只剩5、60尾。

若不是在歐斯陸,想在茫茫大海中要遇到鯨鯊有多困難呢?別說人類很難巧遇,就連成年鯨鯊想找另一半,都像大海撈針!因為小鯨鯊出生後,就展開漫長的「一個人的旅行」,洄游各國覓食,體型從小小60公分,最大可以長到18公尺,想交配生子,得20歲性成熟(約8、9公尺)後才行,但有時發情在大海裡找不到伴,就只能繼續單身流浪。

更慘的是,雖然許多國家已將鯨鯊列入保育類,但盜捕問題仍在,仍有很多小鯨鯊來不及長大就被捕捉上岸,割下魚翅送上餐桌,期待長大的他們,連談戀愛的機會都沒有。像我這次在歐斯陸海裡看到的,幾乎都是未成年的鯨鯊,身長大約6公尺左右。

歐斯陸餵食鯨鯊約從早上6點至12點,下午鯨鯊們就各自離去。我很愛海,只要跟海洋有關的活動,一定衝第一個。但,我從來沒有一次這麼猶豫到底要不要跳這片海!與鯨鯊共游,幾乎是每個潛水員的夢想,但我沒想過我和鯨鯊的第一次,會是在歐斯陸。

先看紀錄片賞鯨鯊更有fu

保育人士對於「餵食」鯨鯊存在疑慮,因為鯨鯊是高度洄游性魚類,周「游」各國,但當地研究人員發現,已有一些鯨鯊「定居」在歐斯陸,不過研究人員也還無法確定餵食行為,是否會對鯨鯊生態帶來什麼具體的改變。而在菲律賓董索Donsol,則是發展出了不餵食、自然尋找鯨鯊的生態旅遊。

不管是哪一種,鯨鯊在菲律賓,已從過去捕抓利用,到保育保護,再到現在政府發展生態旅遊,賺取觀光財。反觀台灣,政府除了鼓吹海鮮美食季之外,還能將海中愈來愈少的魚,做什麼更有「錢」景的利用?以取得經濟與生態的平衡。另外,建議行前可看公視紀錄觀點《餘生•共游》海洋生態紀錄片,導演柯金源花了十多年時間,追蹤了解台灣與世界鯨鯊的故事。行前做功課,讓歐斯陸與鯊共游,更具意義。

小編按:體型愈龐大的生物,要達到能夠繁衍下一代的時間就愈長,而且如果族群太少、環境太破碎的話,遇到另一半的機會也會變得困難。

            大推《餘生•共游》紀錄片!!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海洋保育 鯨鯊
    全站熱搜

    社區林業研究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